最樸實的事物,往往能流露出最真摯的感情,《梁家河》一書通過質樸的語言、日常的故事、細微的小事,再現(xiàn)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但帶給人更多的是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禮。讀完本書后,我想用三句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話來談一下我的感受。
一、學如弓弩,才如箭鏃
讀完本書,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年習近平對讀書的癡迷,在梁家河的幾年里,他除了勞動,就是到處找書、看書,常常在煤油燈前看書到深夜,早上起來吐出的痰都是黑的,曾跑30里路去借書,這給我很大震撼,這些都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和繁重的勞動之余做到的,對比今天的自己,很少能靜下心來,仔細的完整的讀一本。習近平總書記曾說:“我并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,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?!边@種勤奮好學精神,貫穿了他的人生軌跡。從梁家河的窯洞到清華大學的課堂,從基層工作到治國理政,總書記始終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(tài)度、一種工作責任、一種精神追求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堅持學習、不勤于學習?作為一名青年人,更應該以時不我待、只爭朝夕的態(tài)度樂于學習、勤于思考、學有所得,不斷增強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能力。
二、幸福是奮斗出來的
上個世紀60年代的梁家河正如陜北其他的小村莊一樣缺柴少油,燃料、照明、用水,是生產生活的最大問題。面對種種困難,習近平自費到四川學習技術,率領群眾建成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,創(chuàng)辦了鐵業(yè)社、代銷店、縫紉社。根據(jù)農業(yè)生產條件差,可耕土地少的問題,習近平從梁家河實際出發(fā),帶領群眾打壩淤地,增加耕地面積,減少水土流失,保護莊稼。群眾的生產、生活等條件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,這,是奮斗的結果。習近平能在21歲就當選村支部書記,入團、入黨、入學,一步一個腳印,這,是奮斗的結果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,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,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(fā)展進步的一個縮影。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,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這,是奮斗的結果。
三、擼起袖子加油干
習總書記是當年“年齡最小、去的地方最苦、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”,到梁家河的時候只有15歲,從心智上來說還不夠成熟,用群眾的話說是個“娃娃”,看書的時候我常常想,如果在我15歲的時候到了梁家河,我能干的了什么?能過了“五關”嗎?能被稱為“好后生”嗎?但就是在那種內外艱苦的環(huán)境下,習近平帶領群眾為村上干成了一件件大事。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,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“梁家河”。作為青年人,我們要以強烈的使命感、緊迫感“勇于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”,天上不會掉餡餅,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,用踏石留印、抓鐵有痕的工作作風,從身邊的工作做起,從小事做起,腳踏實地,擼起袖子加油干,放開步伐奮力行!